2025 年 8 月 25 日,馮玉蓮於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BTC)」指出,慢性病年輕化的趨勢已是台灣與全球醫療不可忽視的警訊。把資料與技術串起來,讓疾病更早被發現、讓新醫材與新藥更快走到臨床,最後以「健康台灣(Healthy Taiwan)」之姿走向世界。
慢性病年輕化:不可承受之重,必須唯快不破
全球資料顯示,癌症的早發(early-onset)持續上升:2019 年新病例超過 326 萬,較 1990 年增加 79.1%;其中肺癌占 12.4%、乳癌占 11.6%,癌症死亡數達 970 萬。美國的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在 20–49 歲族群的轉移期增幅最為劇烈,預估未來十年將有 25% 直腸癌、10–12% 結腸癌於 50 歲以下被診斷。
心血管疾病亦步亦趨:40 歲以下心肌梗塞的占比,已由十年前的 1/10 上升至 1/5;自 2018 年起,心血病住院數每年增加 2%。對台灣而言,癌症與心臟病仍是死亡前二,且年輕化趨勢令人憂心。
糖尿病(Diabetes)更是一大負擔。研究推估,美國 20 歲以下族群到 2060 年,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T2D)病例將暴增 673%。台灣方面,2019 年 T2D 人數超過 240 萬(10.68%),其中合併高血壓 60.57%、高血脂 55.79%、慢性腎臟病 30.20%,2014 年住院支出占全國住院費用 32.9%。
馮玉蓮強調,「越早發現,越能省下生命與成本」。唯有透過資料與技術前移,才能在慢病年輕化的浪潮下「以快制勝」。
AI+Omics+監管證據:從技術匯聚到審查新常態
馮玉蓮指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分子體學(Omics)的結合,正把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推向臨床日常。次世代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市場將自 2023 年 9.19 億美元,在 2033 年成長至逾 66 億美元。
AI 與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ML)技術正推動單細胞與組織資料解析,帶來更準確的診斷與藥物開發。NGS 的應用已從伴隨式診斷(Companion Diagnostics, CDx)、微殘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監測,擴展至感染檢測與轉譯醫學。
AI 醫材監管正迎來高峰:截至 2025 年 8 月 3 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批准 1,161 件 AI-enabled devices,其中放射科(Radiology)占 883 件,心臟血管 107 件、神經 49 件。同時,AI 醫學影像市場將由 2023 年 14 億美元,在 2033 年上看 198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 28–35%。
在藥品審查上,真實世界證據(Real-World Evidence, RWE)逐步成為主流。自 2022 年 1 月至 2024 年 5 月,FDA 標籤擴充案件中有 25.2%(55/218)採用 RWE,其中腫瘤領域占比高達 43.6%。研究主要依賴電子病歷(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EHR),占比達 75%,顯示臨床真實世界資料正成為藥物加速上市的關鍵路徑。
前端的 AI 藥物研發同樣提速:截至 2023 年,已有 67 個 AI 發現分子進入臨床,其中第一期(Phase 1)成功率 80–90%(21/24),遠高於傳統產業數值,顯示 AI 更擅於篩選安全性與類藥性佳的候選分子。
「資料證據+AI 能力」,正把研發、審查與臨床三端串成正循環,讓創新走得更快、更穩。
Healthy Taiwan:以「在台灣創造」打國際盃
馮玉蓮提出的路徑圖,最終目標是讓「健康台灣」走向世界。她認為,唯有將台灣的強項資源整合成完整的體系,才能在國際市場中站穩腳步。她指出,台灣應以跨域合作與創新資金,結合半導體優勢推動 AI 生醫感測、診斷及基因與細胞療法,並同時建構「國家生醫 / 數位沙盒(National Bio/Digital Sandbox)」,提供快速驗證與管制的實驗場域。
進一步透過產學策略聯盟,以及晶片、生命科學與資料科學 / AI 人才的培養,形成新創生態,推動穿戴與遠距監測走向端到端精準健康,並爭取納入健保給付。最終,透過全球擴張與品牌打造,以「Created in Taiwan(在台灣創造)」和「Healthy Taiwan」雙品牌打入歐美及新興市場。
具體策略包括:建立 生醫資料共享(Biomedical Data Commons),讓匿名化電子病歷真正被活化;以「運動與健康識能 → 篩檢 → 精準診斷 → 精準外科 → 精準用藥 → 即時監測」形成 端到端精準健康(End-to-End Precision Health),在社會層級提升健康與生產力。
在市場面,穿戴裝置(Wearables)與遠距病患監測(Remote Patient Monitoring, RPM)兩大市場成長迅猛:穿戴市場將自 2024 年 842 億美元,在 2030 年達 1,861 億美元;RPM 則從 2023 年 220 億美元,到 2033 年上看 1,107 億美元。以雅培(Abbott)FreeStyle Libre 為例,2025 年第一季營收 17 億美元、年增 21.6%,並以 2028 年 百億美元年銷售為目標,印證了臨床價值與商業價值可同向累積。馮玉蓮總結,「健康台灣,健康世界」並非遙不可及。台灣握有半導體、全民健保電子病歷大數據,以及生醫與醫材創新集群三大優勢,只要透過沙盒與資料共享縮短驗證曲線,將端到端精準健康落地,便能以「在台灣創造」打國際盃,把全球挑戰轉化為台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