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苗栗醫院護理人員,召開急性後期照護整合會議。(苗栗醫院提供)
〔記者張勳騰/苗栗報導〕腦中風是國人常見的重大傷病之一,根據臨床觀察,有超過一半的中風患者會出現明顯的憂鬱症狀,嚴重時會影響復健動機和生活品質,增加自殺風險。專家提醒,憂鬱的產生並不只是單純中風後失能帶來的失落,也可能是大腦受損、神經傳導物質異常而引發的情緒症狀。
衛福部苗栗醫院神經內科臨床心理師劉怡君指出,中風後憂鬱的成因可分為三大類:
1.大腦受損引起:中風若波及與情緒調節相關的腦區,例如前額葉、基底核或邊緣系統,會造成神經傳導物質失衡,使患者持續處在情緒平板、憂鬱和無動機狀態。
2.失能造成:當中風導致偏癱、語言困難,患者因無法自理生活或喪失工作能力感到挫折,進而產生憂鬱情緒。
3.生活適應不良引起:回歸家庭或職場後,因功能無法符合角色期待,逐漸產生孤立、無力感陷入憂鬱。
劉怡君分享說,72 歲的王伯伯在中風後左側偏癱,起初家人以為他的憂鬱情緒只是因為無法走路,但隨著復健逐漸有進展,他卻仍整日愁眉不展,對以往喜愛的音樂和孫子們的陪伴也毫無興趣。
經進一步臨床評估發現,王伯伯的情緒低落除了與失能帶來的挫折有關,也因中風影響了腦部情緒調節的神經迴路,使他更難排解負面情緒。在專業藥物治療與心理支持介入後,他才逐漸恢復情緒平穩,並重新投入復健。同時,家人也配合安排簡單任務,例如折毛巾、幫孫子檢查孫子作業等,並適時給予肯定,讓他重拾「能夠幫忙」的價值感,逐漸減輕了挫折情緒。
劉怡君心理師提醒,民眾常誤以為中風後憂鬱,只是「心情不好」或「想不開」。其實這可能是大腦受損引起的憂鬱,更需要醫療介入,否則患者可能因此而拖延了復健時機。她建議家屬應多陪伴與關懷,適量關心,增加成就感與控制感,多元溝通管道,以及尋求專業治療,若患者憂鬱情緒嚴重影響生活或復健,務必尋求專業醫療介入。現今的抗憂鬱藥物副作用已大幅降低,尤其針對大腦受損引起的憂鬱更能有效改善。
劉怡君強調,中風後的憂鬱並不可恥,也不是患者不夠堅強,而可能是來自大腦的受損和生活的巨變。唯有正確理解,患者與家屬才能不再把情緒困擾視為軟弱,而是需要積極介入的一部分,及早尋求醫療協助。唯有身體與心理雙管齊下,患者才能真正走向復原之路。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