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孩子喊「不想讀書」怎麼辦? 心理師教3問句引導思考 – 自由健康網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提到,這時不應急著導正,應引導孩子思考,如果不讀書,打算做甚麼呢?打工能夠支撐生活嗎?假如想做的工作需要學歷,會想回去唸書嗎。(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當孩子突然丟下一句「我不想讀書了!」時,父母心裡是不是瞬間一驚?腦中立刻閃過各種擔心:不上學以後怎麼辦?在家會不會無所事事、沈迷3C?將來工作是不是就沒有選擇?台北市童伴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黃閎新提到,這時不應急著導正,應引導孩子思考,如果不讀書,打算做甚麼呢?打工能夠支撐生活嗎?假如想做的工作需要學歷,會想回去唸書嗎?

黃閎新於臉書專頁「前蹺家青少年 黃閎新 臨床心理師」發文分享,在我們的想像裡,升學幾乎是一條「必經的正軌」:高中、五專、高職,再一路接到大學,成為出社會前的基本門票。試著想像,如果一個年輕人告訴你他「只有」國中畢業,你腦中是不是也會立刻浮現許多標籤?像是家裡有問題、經濟困難、未來一定很辛苦。

有趣的是,如果大學畢業後想要繼續深造,大家往往覺得「可以討論」;但為什麼國中畢業就完全不能呢?這其實凸顯了我們對不同教育階段的雙重標準。

黃閎新表示,做父母的焦慮完全可以理解。十五歲的孩子能做的事有限,而台灣社會的「門票」也不是那麼容易提前拿到。但如果急著導正,往往只會引來「為反對而反對」的僵持。與其馬上否決,不如帶著孩子一起思考,逐一檢視現實:

1.那如果不讀書,你打算做什麼呢?

2.是想打工嗎?那一個月的薪水,能不能支付生活費?

3.如果有一天你想做的工作需要學歷,你願不願意再回去讀書?

黃閎新補充,這些問題不是要嚇唬孩子,而是幫他把「獨立自主」的樣子攤開來看。當孩子開始愣住、覺得驚訝,那一刻其實就是思考的開始。有時候,多繞一圈未必是壞事。讓孩子在合理範圍內冒險,親身體驗現實的殘酷,反而可能比父母的千言萬語更有力量。也許最後的升學方向會改變,但那將是一個來自孩子自己的選擇與動機。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