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教授曾厚團隊打造器官晶片專用的培養插件,採醫療包裝且滅菌完成,可製作多種人類組織。(曾厚提供)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器官晶片技術面對大腦血管等精細組織,可發揮奇效。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曾厚便鑽研「血腦屏障(BBB)」晶片,重現腦血管環境,有助失智症、癲癇、中風等藥物測試,也開發獨家專利的「片狀細胞」養成技術,朝向修復心肌或眼角膜發展,助攻再生醫療領域。
曾厚表示,腦血管因有BBB特徵,幾乎大部分病毒細菌都無法入侵,卻也導致腦科藥物研發頭大,因為藥效也進不去,需透過特殊機制將BBB打開,過往動物實驗難觀察,但器官晶片此時大有用處。
曾厚團隊研究,還原腦血管的內皮細胞、週細胞、星狀細胞及神經細胞等,並架構分層的微流道系統,還原血流剪切力、脈衝壓力、血管壁張力等,打造出具BBB功能的晶片,雖尚未達到真實血液在流動時的高電阻,目標持續精進。
該BBB晶片特色,曾厚說,可用於藥物開發與疾病模擬,如測試癲癇、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中風、偏頭痛、神經痛等藥物是否有效,並設計出專利組織插件,適用器官晶片平台,待募資朝向試量產階段。另BBB晶片技術也可延伸另作人工皮膚組織,拿來實驗化妝品、化學品及農藥。
曾厚還說,該BBB晶片成功,也有賴團隊獨家專利的「片狀細胞」培養技術,現行細胞培養放的基質多用塑膠、玻璃等,缺乏細胞真實軟硬度,自己早期留學日本,回台擺脫日方「細胞層片」專利,自家技術也能將細胞弄軟,養成可直接取下的薄片,是世界唯二,且可調整組織軟硬度,模擬真實生理機制。
片狀細胞應用方面,曾厚認為,包含心臟衰竭,病人是心肌惡化,透過片狀細胞培養一片健康的肌肉組織,再回貼到受損心臟,使中重度心臟病患者得以救贖,嚴重毀損的眼角膜亦有機會重貼細胞組織復明。
北醫大教授曾厚團隊研發可模擬血腦屏障(BBB)的器官晶片,有助藥廠加速開發腦科藥物用。(曾厚提供)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曾厚(右2)與研發團隊,共同打造可模擬血腦屏障(BBB)的器官晶片,並朝向商品化邁進。(曾厚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