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學文獻 網路分享


前言

俗話說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有不同的專業,想成為高手就得不停地學習,努力汲取新知,朝著目標發展前進。

好了好了…,扯了這麼多,到底想講什麼?

其實是《蘋果迷 applefans.today》發現目前在 3C 社群中活絡的學生族群非常多,所以期望我們除了提供科技玩物的開箱或其他實用 App 以外,可以多增加點對於學生有幫助的 App 推薦大補帖,讓各位學生朋友們不只能夠藉由科技網站看見最新的 Apple 新聞,還能學個幾招幫助讀書或查找資料的方式去向同學炫耀一番!

所以,自從上次的英漢字典 App 介紹文之後,我們決定另增學生推薦的類別也就準備開啟啦~期望我們能夠持續帶給大家更多不同領域且有用的教學!

圖片取自 CRBS

既然身為第一篇的起始者,andy 小編就來介紹自己常用的幾款 App 好了,我本身是護理系的學生,所以最常接觸的就是藥物、醫學名詞和擬定護理計畫等工作,

想要查這些資料,往往得帶著幾本口袋書才可以應付可能需要的時機,但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突然想查一個資訊還得拿起書本,其實並沒有很方便;

日前小編總是以為專業知識只能夠這樣,但經由做了點功課,在 App Store 下載許多相關軟體試用後,終於篩選出了幾款內容十分豐富且方便查詢的 App,使我不必再隨時帶著一堆資料了!

以下是 andy 小編推薦給各個醫/藥/護科系學生的四款推薦 App,期望對於大家會有幫助哦~

藥物商品名查詢的好幫手——醫字天書

以前在唸書上課時,總是背誦藥物學名較多,直到臨床上才發現,商品名要辨別的才真的是多到不行,

有時查詢藥理機轉或劑量等內容時,原文資料的豐富性比起中文多很多,但遇上醫院臨床環境,必須辨別廠商,且須符合臺灣較常用的類型時,這款國內開發的「醫字天書」軟體就是個好幫手,只要輸入商品名,就能很快地找出符合的藥物。

這款 App 的畫面十分清晰易用,只要在搜尋欄輸入商品名或學名,就會跳出符合的項目了。

查詢到結果後,亦可點選右上角的星號,加入「我的清單」中,方便日後直接查看。

許多藥物附有照片和簡易的資訊,若有孕婦警告時也會彈出畫面顯示。

專業級的原文藥物資訊平台—— Drugs.com

這個 Drugs.com 為電腦版網站起家的知名網站,在上面幾乎可以查到所有的臨床藥物,資訊包括概覽、化學成分、機轉、劑量、副作用、使用須知及交互作用等,是個資訊非常豐富的平台。

這款 App 的主畫面將各種內容分成個別的按鈕,例如選擇 Side effect、Interaction,甚至還有方便辨識藥物的 Pill identifier 功能。

輸入藥物名稱後(學名或商品名皆可),即可找到豐富的資訊了,幾乎可說是應有盡有~

※小編 OS:感謝這個網站總是及時搶救我的報告..哈

除此之外,Drugs.com 還有所謂的 Q&A 平台,有一些特殊疑問的話可以先上去爬文看看,或註冊帳號在上面與他人互動。

※圖中問答畫面之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這根本就是隨身教科書吧—— Medscape

接下來要介紹的是這款同為知名的醫療資訊原文網站,它不不只能夠查詢藥物,更有醫學診療相關的實用內容,從診斷標準 、檢查方式、手術指引到後續護理指引等等的內容通通都有!這根本就是教科書吧~

See also

這款 App 的畫面簡單易懂,首頁上方亦有醫療相關新聞可閱讀,下方的選單則依照自己想找的資訊類別來選擇。

例如想搜尋疾病診斷及照護方面的資訊,就進入 Diseases & Conditions,裡面皆以各種科別做分類,再細分下去,查找資料十分方便。

以 Diseases & Conditions 類別為例,裡面即可查詢到完整的 AV Block 資料,包括 S/S、Diagnosis 到 Intervention 都有,當然也包括了 EKG 的圖~不管何時,只要有手機在身上,人人都有一本教科書啊!

除了疾病以外,還有 Procedure 類別,從這裡即可直接查詢各個手術的簡易指引,從姿勢擺位、麻醉、執行到後續照護等資訊都應有盡有,不管是醫學生或護生都適合使用。

就是快又方便——醫學縮寫快速查詢

醫護科系的學生最常接觸的就是病歷了,如果當中有個縮寫忘記了該怎麼辦?專業領域的縮寫既不方便查一般字典,也難 Google,此時用這款 App 就對了,不用再抱著縮寫辭典啦~

嗯…,這似乎也沒什麼好說的,總之打開來直接查就對了!

同一個縮寫可能具有不同意思,在列表中即可看見原文,以方便查找正確對應的字詞。

這個是小編目前用最久的 App,真的是我最忠實的助手啊~

結語

以上四款就是 andy 小編認為最好用的四個醫/護/藥學 App,而且在臨床實習經驗中真的頗有幫助,雖然會關注本站的這類學生應該是小眾,不過還是嘔心瀝血做了這樣的整理,期望您不管是從臉書粉絲團得知或 Google 搜尋來的,這篇文章都能夠有所幫助~

懂得活用手機的方便性,藉由嘗試各種 App 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或改善學習方式,可以讓您過得更自在愜意,且更加科技了呢!

歡迎各位朋友繼續關注《蘋果迷 applefans.today》已得知更多好玩好用的 App 推薦吧!

你找到需要的資訊了嗎?

如果想得到更多學生族 App 推薦,請追蹤蘋果迷粉絲團以掌握最新訊息,或者加入蘋果迷社團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疑難雜症哦~

延伸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編按:充斥在新聞媒體或社群上的偽科學謠言,或似是而非的「新發現」,通常都以誇張聳動的標題吸引讀者的目光,並讓多數人深信不疑。誰能擔任這個破除迷思的角色,成為科學家與媒體傳播間的橋樑,為閱聽者導正視聽呢?這一系列文章,將介紹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MC)如何運作,打擊新聞上的偽科學、假訊息。

2002 年,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製作了科幻類電視電影《金色麥田》(Fields of Gold),分成上下集共播放 3 小時。故事講述兩位記者在研究專題時,發現自己捲入了政府、大公司與生物科技的醜聞中。

這齣劇裡的兩位記者發現一小村莊的醫院有不明死亡案例,並在深入挖掘「真相」的過程中,漸漸發現死者與基因改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有高度關聯,而政府與大公司竟聯手掩蓋真相。這齣戲劇雖沒有獲得太高的評價,卻一連幾個禮拜在媒體上掀起不小的漣漪。

《金色麥田》劇照。
圖/IMDb

為了戲劇效果,傳遞錯誤資訊沒問題?

事情是這樣的,本劇作者是小說家羅南.貝內特(Ronan Bennett),以及時任《衛報》(The Guardian)編輯、而後帶領《衛報》成功數位轉型的傳奇總編輯艾倫.拉斯布里吉(Alan Rusbridger)。2002 年 6 月 8 日,本劇於 BBC 1 首播。

但在未正式播出之前,媒體上就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且爭議愈見壯大。首先發難的,就是剛成立不久的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SMC)。首播前一星期,2002 年 5 月 31 日,英國 SMC 發布了專家意見 [1],當中普遍認為 BBC 未盡媒體職責,因為這部戲劇傳遞了太多錯誤的科學事實;其他科幻作品如經典的《X 檔案》(X-files),劇中的設定完全基於創作與想像,但這部即將上映的戲劇所談述的,是正在發展的科技。BBC 尤其有責任,在嚴肅且複雜的議題上,提供大眾正確的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基因改造作物,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植物科學學者馬克.泰斯特(Mark Tester)說,「重要的是平衡且知情的辯論,但這卻不是 BBC 最新這部戲劇所鼓勵的,劇中太多荒謬的錯誤,強化了不知情且反對基改作物的歇斯底里。」

英國SMC糾正錯誤劇情,卻被貼上「受財團收買」標籤

在 SMC 的專家回應中,這位學者特別於職稱處介紹,他是本齣戲劇的「前」科學顧問。 2 天後(2002 年 6 月 2 日),《衛報》發出新聞 [2],指稱英國SMC背後有大藥廠與化學公司撐腰,因其收受國際各大生物科技公司的捐款,是基改作物的關說團體,甚至強勢引導了這齣「基改驚悚劇」的評價。

劇作家之一的貝內特更在新聞中說,「他們策劃了一個小團體來抹黑劇作者,而此舉更代表他們證實了大眾一直以來的懷疑,就是這些新科技到底是怎麼被發展出來的。」

再過 5 天(6 月 7 日)、戲劇首播的前一天,《衛報》編輯、劇作者之一的拉斯布里吉,寫了長文回應。他表示,基改作物支持與反對的兩種極端意見,是最具張力的劇作題材,「而且,一直以來某些生物醫學現象的確有些啟人疑竇,例如說抵抗抗生素的基因移植到作物上……又或是抗藥性疾病的存在,難道醫學界社群對於可能出現的超級細菌,不擔心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拉斯布里吉更以本文回應「前科學顧問」泰斯特的專家意見,「科學家難道不同意,基因遺傳物質可能從作物移轉到土壤,再移轉到動物和人類身上嗎?」他表示,就連泰斯特也指出「有些基因會、有些基因不會」。拉斯布里吉認為,這樣的事實,用戲劇化的方式以尋求最多數觀眾的同感,才能引起公眾熱烈的辯論。

同一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的新聞 [3] 就討論了戲劇的虛構性與事實之間的拿捏,「因為傳統的紀錄片已經吸引不了觀眾,當電視執行製作要找到既能負些媒體責任、又能吸引觀眾興趣的題目,那麼使用加油添醋的事實來做節目,正好可以緩和電視執行製作的焦慮。」且這篇新聞更直白提問,還有多少電視製作人,可以用「幽默比真相還要真實」這種說詞,來為自己輕忽事實的態度找藉口?

為了戲劇效果迎合觀眾口味,放棄傳遞正確觀念就能被合理化?
圖/pixabay

基因改造作物,也許正是一個事實過於複雜,而必須謹慎以對的題目。度過了連續播出上下集的週末,週一上午(6 月 10 日),英國國家農夫工會(Britain’s National Farmers’ Union)的主席班.吉爾(Ben Gill)接受媒體訪問指出 [4],他認為 BBC 不負責任,「在基因改造作物的議題上,有很多嚴肅的問題待討論。這是為什麼此議題的辯論必須平衡且由嚴謹的科學研究充份告知(informed)。」而談到這齣戲劇節目,他說,「《金色麥田》捨棄了客觀性和嚴謹科學,只為了能製作這種聳人聽聞的科幻戲劇。」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在 6 月 18 日,刊出了英國科學媒體中心主任費歐娜.福克斯(Fiona Fox)的文章 [5],文中陳述了泰斯特在這部戲劇中扮演的角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BC節目製作人曾請益植物科學者,但最後仍未採納意見

福克斯說,透過《衛報》的介紹,BBC 的節目製作人一開始便詢問了英國科學媒體中心,是否可推薦專家給這部節目,以提供基因改造作物的專業建議;但最後成品卻讓泰斯特認為,為了要符合故事線發展與劇情設定,這齣節目完全忽視了他的建議。福克斯納轉述泰斯特的解釋,「如同所有的好科學家,我不會排除任何理論上的可能性。」但他也多次建議劇作者更改在科學上不符事實的橋段,只是未獲正面回應。福克斯說,中心拿到試播帶時,邀請了科學家一同觀賞並且於映後討論,因為擔憂大眾會誤信劇中非科學事實的內容,認為有必要發布專家意見,積極澄清。

當福克斯回憶這段往事,她於 2013 年接受《自然》(Nature)期刊的訪問說,這積極澄清的舉動無疑是「一坨狗屎扔向了電風扇」[6]。2002 年,當劇作家一邊以戲劇效果來辯稱,呈現片段事實以致謬誤並無不可,更佐以對科學媒體中心的不實指控,再加上劇中演員多次於媒體專訪中表示,「透過演出,我更了解了基因改造食品。我認為這個節目很勇敢。觀眾可能會認為,因為它是戲劇節目所以聳動,但我認為,它和真正的狀況相距不遠。」

科學家在意的是,若不挑戰這樣的社會輿論,那麼另一波基改謠言又將襲來,很可能犧牲了辯論的空間。更可能的,是公眾不再有餘裕理解原本就複雜的基因改造作物議題,也不再有機會接受正確的資訊。

科學家擔心,兩極化的意見會抹去討論重要議題的空間

英國SMC自此之後,便積極在各項科學爭議上,提供科學訊息、科學家意見,更相信大眾媒體所呈現的「科學事實」,若不及時謹慎處理、釋疑,可能累積成棘手的社會爭議。

在英國科學媒體中心首先對科幻劇《金色麥田》發難的 2002 年 5 月 31 日,正是英國政府宣布將於隔年舉辦基改公開辯論會的日子。科學家無不表示歡迎,也認為這項提議雖然來得晚,不過是時候與大眾溝通現有的知識與資訊,也同時期望理解雙方立場有無可能尋得交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3 年的辯論會結束,科學家於會後的回應也語重心長,擔心兩極化的社會意見,將抹去討論真正重要議題的空間。基因改造作物從技術端到實作端,從實驗室到田間,從創新作物的發明到農人耕作的習慣,無不是遙遠而漫長的距離。更遑論,基因改造作物影響的範圍不僅是食用安全,還有環境與生態的影響,以及基因改造作物、人類行為與環境生態長時間交互作用的各種結果。

這系列的前一篇文章花了許多篇幅解釋吉爾烈—艾希.席哈理倪(Gilles-Eric Séralini)的研究有重大瑕疵,意思是,那份研究無法證實基因改造作物會誘發大鼠癌症。但除此之外,我們還對基因改造作物有哪些印象?目前的科學研究證據又能提供何種建議?

基因改造作物的爭議一直存在,現今研究能解釋的還有限。
圖/pxhere

基改作物商業化30年來,已有大量研究供參考

自 1980 年代起,基因改造作物成功商業化、進入美國與國際市場,直至今日,其實已有許多場域可供研究,實際上也累積了驚人的論文量,就基因改造作物的各種面向與尺度,提供不同時期、不同作物、不同環境施作的研究證據。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於 2016 年 5 月發表的重量級整合性評估報告《基因工程作物:經驗與展望》(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7],整理了這 30 年來的研究成果,也納入了公眾對於基因改造作物的疑慮,其中可藉由現今研究成果釋疑的,以及現今研究還無法得知的,都在其中分門別類逐一報告。

這 30 年來,其中一種廣泛種植的抗除草劑基因改造農作物,因為具有抗除草劑基因,農夫施用的除草劑將不會直接影響作物,而雜草因為不具有抗除草劑基因,可被除草劑消滅。抗除草劑農作物的發明,原是希望能協助農夫的農作流程;農人耕作時一來更為便利,二來也能減少農作物的損耗,增加產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科學實驗室裡的發明,即使越過種種風險評估的難關進入田野,仍然可能因為人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產生未預期的結果;例如說,在僅施用同一種除草劑(如嘉磷賽)、種植單一作物且未使用雜草管理策略(weed-management strategies)[8] 的田地,發現雜草的多樣性提升,且不為除草劑所影響,極難根除。至今,即使已積極發展雜草管理策略,但因為不同區域、地形環境的生態不盡相同,還未能提供有效一致的控制方式 [9]

另一常見的基因改造作物為抗蟲害農作物,在農作物中植入一蘇力菌的蛋白質片段(通常稱為 Bt toxin 或 Cry 基因),而使害蟲吃下作物時受到病原感染而死亡。這一發明,已知正確使用時,農人可減少殺蟲劑使用量,產量也會增加。並且因為減少殺蟲劑施作,田間計算到的生物多樣性,與使用慣行農法的田地相比,有增加的趨勢。這份報告梳理這些研究時,也不斷提醒,每一份研究都有其地理生態環境與研究方法差異,目前已知關於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成果,皆未能作為最後結論[10] 。

這些研究與這份報告,並不能解決所有提問,也不一定能符合各國研究的進程與發展。現階段所理解的安全性與益處,不是沒有挑戰的空間;現階段面臨到的難題,也不是沒有解決的機會。自基因改造作物商業化以來,各國無論同不同意大規模施作基因改造作物,又或是否進口,都累積了 30 年的經驗,這包括了科學研究持續進展、啟動社會溝通機制、推進各類政策制定等等;而利害關係人包括科學家、政府、民眾、農人、消費者與反基改團體,各方從必然的對立,或多或少逐漸找到可能的交集之處。

但也許很多人心中最基礎的問題,是人類為什麼需要基因改造作物?僅是企業能因此獲利?還是,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而大幅影響作物生長的時代,發展基因工程作物,是積極應對未來風險的一種選項?又或是,若有更方便的農耕技術,有可能降低城市與農村的發展差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減少速食資訊餵養,充分接收訊息才能好好討論

圖/pixabay

這些可能性與風險,我們知道多少?而科學家又以何種方式面對社會擔憂?專家領域間、政府部門間的橫向溝通,與政府、專家和民眾的縱向資訊管道,可有能互相理解的機會?當新興科技進入社會,需要政策的協助,讓各方利害關係人都能藉由完善的制度政策而受益。新興科技要進入社會,媒體是民眾理解該科技的重要媒介,如何確保資訊的正確與多元,如何確保資訊是否有效傳遞,如何能充分討論各方疑慮,若說這些是政府在民主社會中,制定政策的必備過程,毋寧也是每位公民意識到自己是否被充分告知,才可能繞過速食資訊的餵養,掌握公民主權的必備能力。

註釋

[1] SMC (2002). “Scientists Comment on BBC GM Drama.”2019/09/30 檢閱。

[2] Robin McKie (2002). “Lobby group ‘led GM thriller critics’.” 2019/09/30 檢閱。

[3] Born, M. and Leonard, T. (2002). “Why you won’t find the facts spoiling a good docu-drama.” 2019/09/30 檢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 Breaking New.ie (2002). “Farmers attack ‘irresponsible’ BBC drama.” 2019/09/30 檢閱。

[5] Fiona Fox (2002). “‘Fields of Gold’: Science fiction.” 2019/09/30 檢索。

[6] Ewen Callaway (2013). “Science media: Centre of attention.” 2019/09/30 檢索。

[7]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Committee o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Board on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National Division on Earth and Life Sciences,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 (2016).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8] 雜草管理策略(weed-management strategies),即使用多樣方式來控制雜草生長,包括使用化學除草劑、生物防治、預防措施等。

[9] 同前引註 [7]。

[10] 同前引註 [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在屏東瑪家鄉三和中村的長老教會裡,傳出陣陣笑聲與驚呼聲。這裡正舉辦一場特別的夏令營,由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原資中心)攜手醫學系,帶領40位部落學童透過四天營隊,打開醫學的世界之門。

義守夏令營走進偏鄉部落,傳遞醫學知識與關懷。義守大學/提供


這是義守大學連續第二年進入中村舉辦營隊。對孩子來說,這不僅是一場活動,更是一年來最期待的「約定」。去年營隊結束不到一週,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問:「大哥哥大姊姊,明年還會再來嗎?」當醫學系學生再次出現在教會裡,那份等待終於有了回應。


籌備近半年的夏令營,不只是單純的衛教,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啟蒙之旅。醫學系總召黃永勳帶領同學,將艱澀的醫學專業轉化為孩子聽得懂、玩得樂的趣味課程。今年課程以「認識登革熱」為核心,循序設計噬菌體與DNA實作、跑電泳、果糖分計算機操作,甚至用顯微鏡觀察果蠅神經肌肉接點。孩子們驚喜發現,醫學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能透過眼睛與雙手真實體驗。課程還融入大地遊戲闖關,讓知識在笑聲與互動中自然吸收。


中村教會主任牧師孫子貴表示:「神學與醫學的緣分密不可分,許多傳教士同時也是醫者。」他認為,義大醫學生走進教會,彷彿延續著百年前醫療與教育並行的傳統。教育傳道師壹喬·法之山也動容指出:「孩子們臉上的喜悅,就是最真實的見證。去年的期待,如今成為今年的滿足。」

義守夏令營走進偏鄉部落,傳遞醫學知識與關懷。義守大學/提供
義守夏令營走進偏鄉部落,傳遞醫學知識與關懷。義守大學/提供


原資中心主任趙仁方則說明,營隊不只是傳遞醫學知識,更希望孩子能在過程中找到夢想,並把所學帶回家中與家人分享,提升社區健康意識。同時,對醫學生而言,這更是一堂無可取代的必修課。他們在設計教案、引導互動中,學會了團隊合作與人際溝通,也在孩子專注的眼神中,看見了身為醫者的社會責任。


四天的營隊,悄悄在孩子心中播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醫學的夢想、知識的嚮往,以及對世界的好奇。對義守大學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夏令營,更是一種「在地深耕」的實踐。當大學生走入部落,帶來的不只是醫學課程,更是希望與連結。而當孩子們笑著說「明年還要再來」時,這份善的循環,便已在瑪家鄉群山間靜靜展開。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桃園市身心科醫師林子堯希望透過出書,教大家正確的失智症醫學知識。(記者李容萍攝)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失智症」是高齡者常見的疾病,而且種類很多,桃園市身心科醫師林子堯昨說,只有少部分患者的記憶狀況是可恢復的,像是維生素缺乏的患者、酗酒者戒酒等,其他仍無法根治逆轉,建議「睡飽、多動腦、多遊戲、多運動、健康飲食(地中海飲食)」,及「避免三高、中風、肥胖、跌倒、頭部受傷、抽菸、喝酒、憂鬱」,是對失智症趨吉避凶的不二法門。

林子堯指出,近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在國際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研究,指出睡眠不足會導致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和Tau蛋白濃度也顯著升高,光是失眠一夜Tau蛋白就迅速上升50%,而β類澱粉蛋白和Tau蛋白被認為是導致腦細胞凋亡退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認為充足的睡眠能夠降低失智風險。

林子堯表示,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是一種複雜的病態性腦部嚴重退化疾病,不僅使個人記憶力、語言能力、情緒、判斷力、睡眠和生活能力下降,甚至會出現幻覺、妄想或暴力行為,造成自己或他人極大痛苦。

林子堯透過擅長的漫畫,希望讓大家對於失智症有更多認識,進而預防、改善失智症。 (記者李容萍攝)

林子堯提到,失智症的種類很多,常見的包括了阿兹海默症(比例最高)、血管性失智症(比例第二高)、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帕金森氏症造成的失智症、性病、酗酒及營養缺乏等,其中只有少部分的失智症記憶狀況是可逆恢復,像是維生素缺乏的患者或是酗酒者戒酒等,其他大部分失智症仍無法根治逆轉。

林子堯說,國中時目睹阿嬤因罹患失智症而日益退化,病況到後期連至親都不認得,吃飯如廁也無法自理,他束手無策而充滿無力感,現在許多民眾對失智症一知半解,他與神經內科醫師林典佑以3年時間撰寫《失智不失志》一書,希望讓大家對於失智症有更多認識,進而預防、改善失智症。

林子堯透過擅長的漫畫,希望讓大家對於失智症有更多認識,進而預防、改善失智症。 (記者李容萍攝)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是醫師也是YouTuber!血液腫瘤科醫開頻道 傳遞正確知識、為癌友打氣

台南市立醫院血液腫瘤科李楊成醫師從醫20幾年,面對成千上百的癌症病人,希望透過更多元的管道傳遞對病人有幫助的資訊,讓醫療不僅限於診間。因此成立「聽聽癌症在說什麼」的主題頻道,包含podcast、YouTube、FB粉絲專頁,和病友互動,也傳播正確與最新的醫療知識。

透過臨床點滴 看見癌友需求

每位病人或家人面對癌症,反應皆不太相同,有些從得知罹患癌症開始,無數的挑戰伴隨而來,有些病人對回診檢查好像要被宣判一樣,渾身不對勁,揮之不去的想像和負面感受持續產生。

有些癌症末期病人積極地想要存活,努力接受治療卻忘了保留一點時間好好的跟家人相處;更有病友因為害怕化療而尋求另類療法,反而延誤了治療的機會。李楊成醫師表示,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分享,希望集結整理成易懂的資訊,幫助更多癌症病友。

錄製癌症節目 正確知識傳遞

李楊成醫師說,因為關於癌症的資訊多且紛亂,因此從去年開始開設podcast「聽聽癌症在說什麼」節目,陸續開立YouTube頻道跟FB粉絲專頁,跟大家分享癌症治療資訊與病友故事,也邀請病友一起來互動。裡面有哀傷,也有喜樂,更有一些令人感動的心情故事,同時提供醫療新知,還邀請保險業務專員,分享運用保險資源,畢竟癌症治療是條漫漫長路,而且所費不貲,雖然健保給付部分癌症,但如何善用商業保險支應,接受較能負擔得起治療方式也是一門學問。

李楊成醫師表示,希望這些頻道可以提供多元的資訊,讓病友藉由分享故事,能彼此得到正向力量,也避免一些醫療知識誤解,造成病人的傷害。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小小醫學營提供多元的課程,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馬偕醫學大學提供)

圖文/鏡週刊

為讓孩子能自小開始認識醫學、學習醫療知識,馬偕醫學大學每年暑假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今年8月12至15日在雲林麥寮國小舉行,吸引近70位升4-6年級學生參與,並有34位馬偕醫學院的學生擔任輔導,課程包括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小朋友們直呼很有趣。馬偕醫學大學表示,除了增加孩子醫學常識外,也期待讓大學生們培養人際溝通及服務精神。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醫學營在馬偕醫學大學校長葉宏ㄧ帶領下在麥寮國小舉行,其間即使遇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馬偕醫學大學主任邱美妙表示,本次醫學營提供多元課程,教案與活動設計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主要課程有「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希望能動手操作及多認識身體器官,希望能讓孩子深入了解某一器官的構造、運作。

另外,還有手語與聾人文化教案引導小朋友了解聾人文化,並學習尊重和與聽障、聾人朋友相處,還有「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廣告 更多內容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偕醫學大學表示,希望小朋友們學習基本醫學知識後,能培養正確的衛生觀念,打造健康的生活,也期許每一位來參加營隊的小朋友,玩得開心盡興,回家也能把所學到醫療知識傳遞給家裡的爸爸媽媽、祖父母,讓在地的鄉親也能一起改變生活與衛生習慣,讓身體更加的健康。

更多鏡週刊報導
電商攜手黃國倫、寇乃馨夫妻 力挺瑪利亞基金會籌建「安老家園」
趁女員工提離職性侵 餐廳老闆賠償卻不認罪下場曝
議員黑手伸義交/揭北市義交黑幕!市府幕僚妻空降領乾薪 議員把持大隊橫行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在屏東瑪家鄉三和中村的偏鄉裡,中村長老教會裡卻傳出陣陣笑聲與驚呼聲。這裡,正進行著一場不一樣的夏令營。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原資中心)與醫學系攜手,帶著一群大學生,陪伴40位部落學童,用四天時間打開醫學的世界之門。

這是義守大學連續第二年來到中村舉辦營隊。對孩子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活動,更是一年來最期待的「約定」。去年營隊結束後,不到一週,就有孩子迫不及待問:「大哥哥大姊姊,明年還會再來嗎?」今年,當醫學系學生再次出現在教會裡,那份等待終於有了答案。籌備近半年的夏令營,不只是單純的衛教,而是一次精心設計的啟蒙之旅。醫學系總召黃永勳帶領同學,將艱深繁複的醫學專業轉化為孩子聽得懂、玩得樂的趣味課程。今年營隊以「認識登革熱」為核心教案,循序帶領孩子體驗噬菌體與DNA實作、跑電泳、果糖分計算機操作,甚至透過顯微鏡觀察果蠅的神經肌肉接點。孩子們驚喜發現,醫學並非遙不可及的艱澀知識,而是能透過眼睛觀察、雙手操作而真實呈現。課程更結合大地遊戲闖關,讓醫學知識在笑聲與互動中自然吸收。學習,不再只是冰冷的名詞,而是一段充滿驚奇與探索的體驗。

中村教會主任牧師孫子貴分享道:「神學與醫學的緣分,其實密不可分!」回顧長老教會的宣教歷史,不少傳教士同時身兼醫者,他們以醫療走進部落,也以福音撫慰心靈。如今,義守大學醫學系的學生再度踏入教會,彷彿延續著百年前醫療與教育並行的傳統。教育傳道師壹喬·法之山感動地表示:「孩子們臉上的喜悅,是最真實的見證。去年的期待,如今成為今年的滿足。」義守大學原資中心主任趙仁方則指出:「透過陪伴與互動,我們希望孩子能在醫學裡看見夢想,甚至改變未來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期盼學童將所學知識帶回家中,與父母和長輩分享,進而提升整個社區的健康意識。更重要的是,這是醫學系學生而言,也是無可取代的一堂必修課。在準備教案與引導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團隊合作與人際溝通,更在孩子專注的眼神中,看見了身為醫者的社會責任。」

四天的營隊,悄悄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醫學的夢想,知識的嚮往,以及對世界的好奇。對義守大學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夏令營,更是一種「在地深耕」的實踐。當大學生走進部落,帶來的不只是醫學課程,更是希望與連結。而當孩子們笑著說「明年還要再來」的心聲時,這份善的循環便已然展開。在瑪家鄉群山的懷抱中,醫學與教育的故事,正靜靜而深遠地延續。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立委劉建國與馬偕醫學院合作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8月12日至15日於麥寮國小登場。(圖/記者蘇榮泉攝)

(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在地資源有限的雲林麥寮,孩子們少有機會接觸醫學知識。由立委劉建國與馬偕醫學院合作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8月12日至15日於麥寮國小登場,吸引近70名升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學院學生擔任輔導員。這場籌備近半年的夏令營,即使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馬偕小小醫學營吸引近70名升四至六年級學生參與,並由34位馬偕醫學院學生擔任輔導員。(圖/記者蘇榮泉攝)

馬偕醫學院主任邱美妙指出,營隊課程涵蓋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與醫檢等領域,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其他單元如「手語與聾人文化」引導學員尊重聽障者,「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立委劉建國期望小朋友,能將醫學營所學醫療知識帶回家庭,影響父母與祖父母的生活與衛生習慣,進而促進社區健康。(圖/記者蘇榮泉攝)

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馬偕小小醫學營」所提供多元的課程,引導孩子們瞭解醫學院的特色,在教案內,與活動設計了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委劉建國表示,透過馬偕醫學院學生的指導,孩子們能在小學階段接觸基礎醫學與護理知識,有助提升自我保健意識,並為未來培養醫護人才奠基。他期望,小朋友能將所學醫療知識帶回家庭,影響父母與祖父母的生活與衛生習慣,進而促進社區健康。

麥寮「馬偕小小醫學營」啟動 70童動手探索醫學奧秘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圖/記者蘇榮泉攝)

立即加入【觀傳媒】官方帳號http://lin.ee/q2kd3ut精彩新聞不漏接!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為讓孩子從小開始認識醫學、學習醫療知識,馬偕醫學大學每年暑假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12至15日在雲林麥寮國小舉行,吸引近70位升4到6年級學生參與,並有34位馬偕醫學院的學生擔任輔導,課程包括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小朋友們直呼很有趣。馬偕醫學大學表示,除了增加孩子醫學常識外,也期待讓大學生們培養人際溝通及服務精神。

今年醫學營在馬偕醫學大學校長葉宏帶領下,即使遇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馬偕醫學大學主任邱美妙表示,今年醫學營提供多元課程,教案與活動設計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主要課程有「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希望能動手操作及多認識身體器官,希望能讓孩子深入了解器官的構造、運作。

cnews124250818a03

另外,還有手語與聾人文化教案引導小朋友了解聾人文化,並學習尊重和與聽障、聾人朋友相處,還有「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馬偕醫學大學表示,希望小朋友們學習基本醫學知識後,能培養正確的衛生觀念,打造健康的生活,也期許每一位來參加營隊的小朋友,玩得開心盡興,回家也能把所學到醫療知識傳遞給家裡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讓在地的鄉親也能一起改變生活與衛生習慣,讓身體更加健康。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資料照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好市多攜手萬事達卡 刷Costco富邦聯名卡抽東京馬拉松2026參賽資格

毛爸毛媽福音!好市多攜富邦產險推黑鑽會員寵物專屬保障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小小醫學營上課了 馬偕醫大號召小小醫生們吸收新知 | 蕃新聞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哇,原來豬心長這樣喔!」為讓孩子能自小開始認識醫學、學習醫療知識,馬偕醫學大學每年暑假舉辦的「馬偕小小醫學營」,今年8月12至15日在雲林麥寮國小舉行,吸引近70位升4-6年級學生參與,並有34位馬偕醫學院的學生擔任輔導,課程包括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小朋友們直呼很有趣。馬偕醫學大學表示,除了增加孩子醫學常識外,也期待讓大學生們培養人際溝通及服務精神。

圖說:小小醫學營提供多元的課程,核心教案「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讓孩子動手操作,深入了解人體構造與運作。圖/馬偕醫學大學提供
今年醫學營在馬偕醫學大學校長葉宏ㄧ帶領下在麥寮國小舉行,其間即使遇颱風接近依舊如期舉行,展現師生對在地教育的堅持。馬偕醫學大學主任邱美妙表示,本次醫學營提供多元課程,教案與活動設計醫學、護理、聽力、語言、視光及醫檢等基礎的知識,主要課程有「豬心解剖」與「認識骨頭」,希望能動手操作及多認識身體器官,希望能讓孩子深入了解某一器官的構造、運作。

另外,還有手語與聾人文化教案引導小朋友了解聾人文化,並學習尊重和與聽障、聾人朋友相處,還有「你不知道的eye」介紹眼睛構造與疾病,「人體萬花筒」探索大腦、胃部、肺臟等器官,並結合運動會活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營隊不僅啟發孩子的醫學興趣,也讓大學生輔導員在教案設計與團隊合作中成長,培養人際溝通與服務社會的能力。

馬偕醫學大學表示,希望小朋友們學習基本醫學知識後,能培養正確的衛生觀念,打造健康的生活,也期許每一位來參加營隊的小朋友,玩得開心盡興,回家也能把所學到醫療知識傳遞給家裡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讓在地的鄉親也能一起改變生活與衛生習慣,讓身體更加的健康。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